刘寨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。记者 司敏 摄
在长治市壶关县,刘寨村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县城东部。这个距县城4.5公里的村庄里,新居错落有致,959.21亩耕地孕育着丰收的希望,466亩林地涵养着生态的底色。
2024年,刘寨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,村民人均收入2.5万元。数字背后,是刘寨村以创建“全国文明村”为契机,用党建引领、民生改善、产业活力绘就的乡村振兴新图景。
党建引领 凝聚力量筑牢发展之基
清晨的刘寨村党群服务中心,村党支部书记程玉珍正和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讨论当天的工作。“党建是方向盘,抓牢了,村子发展就不会偏。”这句常挂在她嘴边的话,道出了刘寨村文明创建的核心密码。
刘寨村党支部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抓手,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带头,党员干部冲锋在前,形成了“支部领着干、党员带头干、群众跟着干”的生动局面。村“两委”干部坐班制度和党员干部亮身份、包户制度让群众有了坚强后盾,大家有各种急难事,都会第一时间找村“两委”班子、党员干部,实现了烦事有人管、难事有人抓、小事不出队、大事不出村。“党员议事日”从村里的路怎么修到养老设施如何完善,党员们畅所欲言,再通过相关程序落地实施。这种“治理靠村民、治理为村民”的模式,让村里的每一项决策都充满民意温度。
“星级文明户”创评现场总是热闹非凡。村民李建国家里窗明几净,庭院里花草点缀,凭借“孝老爱亲”“庭院整洁”两项加分,连续三年获评“五星级文明户”。“门上的星级牌就是咱的脸面,谁都想往高处争!”他笑着说。截至目前,全村已评选一批“星级文明户”“五好农家”。红白理事会、道德评议会等组织常态化运作,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少了,邻里互助、勤俭节约的多了,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,浸润着家家户户。
民生为本 百姓生活实现幸福升级
“张大爷,今天的午饭是红烧肉炖土豆,您趁热吃!”村养老院的食堂里,工作人员正给老人们分餐。78岁的张大爷夹起一块肉,笑得合不拢嘴:“住这儿比家里还舒坦,有人做饭,有人看病,逢年过节还有文艺演出,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!”这家投资180万元的星级养老院,是刘寨村“以孝治村”的生动注脚。
老年活动室里,几位老人正围着棋盘“厮杀”;休息室的电视机里放着戏曲节目;医疗室里,村医定期坐诊,免费为老人量血压、测血糖。20多位孤寡老人和特困供养户在这里安了家,不仅衣食无忧,更有了精神慰藉。“村里老人多,让他们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,才能让在外的年轻人安心,民风自然就正了。”程玉珍说。
从“老有所养”到“住有所居”,刘寨村的民生答卷写满了实干。曾经,自然村的村民散居在土窑洞里,下雨怕漏、冬天怕冷。村“两委”班子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通过“拆旧建新、以新补旧”的办法,填平了两条深沟,建起了移民安置小区。
如今,109户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楼房。“以前去县城得绕40多分钟山路,现在走新修的致富路,10分钟就到!”村民王大妈指着门前宽6米的乡村公路,语气里满是自豪。这条路,是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发扬壶关人艰苦奋斗精神,一砖一瓦铺就的幸福通道。
产业赋能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
基础设施建成了,乡村产业也要发展。为此,村里又将重点工作放在了壮大村集体经济上。
“我们村自从成立了酒厂,很多年轻人纷纷回村。150多人的团队里,有不少本科生、研究生,他们开直播、做销售,先进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。大家经常一起交流讨论,每次走在村里,都感觉生机勃勃。”程玉珍笑着和这些年轻人讲,“我们刘寨村是个有梦的地方,希望你们能继续造梦,实现更多梦想。”
年轻人的“金点子”正在不断涌现。刘寨村计划打造酒乡文化和养老文化,吸引更多游客来体验民俗、垂钓、采摘、酿酒、影视拍摄等,乡村旅游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与此同时,刘寨村在产业发展上还探索出“党支部+专业合作社+能人大户+农户”的模式,把党支部建在村级产业上,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,把党员作用发挥在先锋示范岗位上,能人带头,村集体兴建专业合作社,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致富项目,密切利益联结机制,实现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。
漫步刘寨村,整洁的街道旁鲜花绽放,文化墙上“中国梦”“乡风文明”彩绘格外醒目,养老院里传出阵阵笑声,合作社的大棚里孕育着希望。今年,刘寨村再次荣获第七届“全国文明村镇”称号。
从党建引领凝聚合力,到民生改善温暖民心,再到产业发展带动民富,刘寨村正以文明创建为笔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,书写着更加动人的篇章。(记者 郜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