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临汾曲沃县,72岁的里村镇村民张大民(化名)站在新建成的县级公益性公墓前,望着从荒草遍地到墓碑整齐、道路硬化、绿植环绕的园区,坦然笑道:“看着‘身后’能有这样的好归宿,心里挺踏实。”这一幕正是山西推进丧俗改革、惠及万千百姓的缩影。
如今的曲沃县,已实现县级公益性公墓、乡镇级公益性公墓及40个村级集中安葬区全覆盖,且均规范设置标识牌,让群众殡葬有了“好去处”。更令人欣喜的是,改革带来的便利渗透到殡葬全流程,从过去繁琐的入殓、服孝、择日等习俗,变为一个电话即可享受遗体接送、冷藏存放、火化及骨灰盒等服务;县殡葬协会的成立,统一了行业规范与服务标准,有效遏制了攀比之风;政务服务的优化更是让群众少跑腿,过去需耗时耗力跑断腿才能办完的丧葬金、抚恤金等手续,如今在县政务大厅“公民身后一件事”办理窗口一次性就能办结。
这些变化的背后,得益于山西省委、省政府对殡葬改革的高度重视与持续发力。全省民政系统立足实际,推动殡仪馆、公益性骨灰堂(公墓)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,通过奖补政策与惠民举措切实减轻群众负担;同时健全政策体系,深入推进“减项降费优服务”,不断提升服务质量。
2023年,山西确定11个丧俗改革试点地区,以点带面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。截至2025年,改革成效显著,殡葬流程愈发便捷,费用门槛持续降低,更让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在三晋大地深深扎根。
7月25日,记者走进丧俗改革试点临汾市曲沃县,探寻基层治理创新对民生福祉的深层赋能。
丧俗改革省钱减负又文明
乐昌镇作为曲沃县丧俗改革试点的乡镇之一,这里的丧俗不仅实施一村一约,还重新修订了红白理事会章程及村规民约。
在乐昌镇西南街社区,记者不仅在村民自治章程中的“红白理事”章程里看到了诸多新规定:用胸花袖章替代披麻戴孝,以致悼词、宣读逝者生平、哀乐默哀、鞠躬告别等环节取代磕头旧俗;电子花圈替代纸花圈,数量不超过20个;出殡时间从原本的七八天缩短至三四天,且需在出殡当天的上午9时左右完成;招待从简,不摆宴席,改为四菜一汤或大锅菜等。还看到了“死亡人员信息登记表”,以及将传统孝道里的“厚养”纳入激励内容,让新风尚与传统美德相融合。
57岁的居民边小红,作为社区网格员,给记者算了一笔清晰的“节约账”:“我们是个大家族,长辈去世时光孝子贤孙就有百余人。以前每人一身50元至100元不等的孝服,现在用胸花袖章,这一项就省了至少5000元。”“纸花圈每个80元左右,百余人就得百余个,不仅要雇两辆大卡车运送,焚烧时还污染环境。换成电子花圈后,每个只要20元到30元,单是花圈就省了六七千元。”“出殡时间缩短了一半,以前七八天里每天要给帮忙的人安排吃饭,现在只在出殡当天提供早饭,四菜一汤或大锅菜,单这吃喝一项就省了万余元。”“改革前,一场葬礼要消耗60条烟,现在最多8条就够了,按每条100元算,又省了5000多元。”
而在试点村庄,73岁的第6村民组组长葛小宝更有体会。自1976年起,他就常担任丧礼总管,以前办丧事不仅要费心找人帮忙、欠人情,还容易落埋怨。“改革后大不一样了,很多人选择火葬,一个电话殡仪馆就来接运遗体。加上惠民殡葬补贴政策,遗体接运(含抬尸、消毒)、三天内遗体存放(含冷藏)、遗体火化(含一次性纸棺)、一年以内骨灰临时寄存,以及200元以内的骨灰盒,这些服务补贴将近1500元,相当于火化环节全免费。只要家属没特殊要求,办好亲人火化事宜基本不花钱。”“不能算,也不敢算,改革前,不少居民甚至面临因丧致贫的风险。”边小红和葛小宝都说,改革后,这样的风险根本不存在。
潜移默化影响丧俗改革渐入人心
曲沃县作为“千年古县”,当地丧葬流程与习俗历来繁琐,旧时丧葬习俗甚至被详细记载于厚厚的典籍中,涵盖临终、入殓、服孝、择日、选墓、祭献、殡葬及葬后等诸多环节,其中不少环节承载着独特意义与美好寄托。“自古流传的丧葬习俗,改起来确实不容易。”西南街社区主任贾开宇坦言,在成为丧俗改革试点乡镇之前,他们就曾尝试推行用袖章或胸花替代了披麻戴孝,毕竟孝服只能穿一次,容易形成浪费,要改革就得党员起模范带头作用,当时老书记的父亲去世,他便带头,此后推行起来就容易很多。
7月15日在曲沃县万人广场举办的移风易俗专场演出
采访中,记者了解到宣传引导是推动丧俗改革的关键。在丧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的部署下,当地通过多渠道、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宣传。在7个乡镇开展七期“文明大讲堂——深化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”宣讲活动,清明节、中元节、寒衣节期间,线上发布宣传标语、视频,线下则走村入户,向群众讲解殡葬改革政策、文明丧葬方式及传统丧葬陋习的危害,引导群众转变观念,让大家明白丧俗改革对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7月15日曲沃县在万人广场举办的移风易俗专场文艺演出成效显著。13个节目中,有7个节目是由县民政局工作人员、志愿者及宣传部人员自创,以相声、情景剧、小品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生动诠释移风易俗的内涵,真正做到以文化人、以文润心、成风化俗,让理念深入人心。县民政局紧扣主题,精心编排了《晋都新风韵》《我要结婚了》《新风赞》《心意》《岂有此理》《爱心益剪》等节目,将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孝德厚养、厉行节约等文明理念融入表演,吸引了万余人观看。其中,《岂有此理》还荣获全省移风易俗主题文艺节目征集展播活动三等奖,并将参加临汾市“四个行动”启动仪式。
演出后,群众对丧葬改革的认同度明显提升。不少观众表示,节目既接地气又有深意,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丧俗改革的必要性,也更愿意主动接受文明丧葬的新方式。
对此,贾开宇表示,在这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以往难做的工作如今沟通起来格外顺畅。“前段时间,有位外地住户的长辈去世,我去对方家讲解丧葬新规时,还担心因地域丧俗的差异对方会不认同时,没想到,对方不仅毫无抵触,还主动表示认同。”
多举措构建长效机制推动丧俗改革
曲沃县民政局局长丁磊说,丧俗改革关乎民生福祉与社会文明,是一项需要健全制度体系和高效工作机制支撑的系统工程。为此,曲沃县构建起多维度推进体系,确保改革稳步向纵深发展。
在组织保障上,曲沃县成立了由组织部、宣传部、民政局等23个部门及7个乡镇共同参与的丧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组,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,创新形成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乡镇主抓、村级落实”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。在领导组统筹下,各部门打破壁垒、密切配合,将改革任务层层分解落实,形成上下贯通、左右协同的工作合力,为改革筑牢组织根基,确保全县丧俗改革步调一致、有序推进。
政策支撑方面,曲沃县聚焦殡葬领域各环节,出台一系列覆盖全面、衔接紧密的政策文件,构建起完整的政策体系。其中,《曲沃县丧俗改革试点工作方案》明确总体目标、基本原则和核心任务,为改革划定“路线图”;《曲沃县推进丧俗改革促进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》进一步细化措施,从基础设施建设、移风易俗引导、服务流程优化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;惠民殡葬补贴政策减轻群众丧葬负担,让惠民红利直达百姓;殡葬服务从业人员“十必须”“十严禁”行为规范,有效提升行业服务质量;《丧葬习俗及流程》《殡葬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》倡议书等,则从文化引导和群众动员层面,为改革注入人文温度。
如今,曲沃县的县、乡级殡葬服务设施已实现全域覆盖,村级集中安葬区已全部划定并安装了标识牌,为群众提供了规范便捷的殡葬“好去处”。其中,县级公益性公墓一期工程已建成,规划墓穴3300个,配套建设了绿化带、祭扫广场、停车场等附属设施;乡镇级公益性公墓及40个村级集中安葬区也全部完工。这些殡葬设施均规范设置了标识牌,让群众办事更清晰、更方便。
村级集中安葬设置的统一标识牌
同时,曲沃县以行业自律与基层自治双轮驱动,为改革注入新动能。2023年11月,当地40余家殡葬服务企业联合成立殡葬协会,同步推进各村(社区)红白理事会规范化建设。“殡葬协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,制定统一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,加强对殡葬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的管理与培训,推动行业规范化、专业化发展;各村(社区)红白理事会结合本村实际,制定红白事指导标准,明确丧事办理的规模、时间、程序、费用等,引导群众破除铺张浪费、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,树立文明节俭的殡葬新风。”丁磊说,除此之外,他们还指导各村(居)修订完善村规民约,将丧事简办、文明殡葬等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其中,让村规民约成为约束行为、引导风尚的“硬杠杠”。
“我们还建立了畅通的监督渠道。2024年12月,曲村镇有村民办丧事时违规使用锣鼓队,接到举报后,我们第一时间上门劝说,及时制止了这一不良风气。”丁磊表示,丧俗改革体现在日常点滴中,任何可能影响现有成果的苗头性问题,都要从源头及时遏制。
在具体服务层面,曲沃县推行的“身后一件事”办理窗口改革成效显著,已累计为100余位群众办结相关业务,接待咨询近350人次,实现逝者“身后事”联办。北董乡的董先生便是改革的受益者之一。他从父亲同事处得知政务大厅可一次性办结“身后一件事”后,前往咨询并领取了申请表。起初董先生对业务不甚了解,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梳理下逐渐理清头绪,顺利完成填写与办理;后续遇到疑问时,也通过电话得到了妥善解决。此后,董先生在办理其他业务时特意来到“公民身后一件事办理”窗口,感慨道:“政府真心为大众提供便利,实实在在为百姓办事,让我们心里踏实,不用多处奔波,办事效率又高,我们特别放心。”
史村镇的王先生常年在临汾市尧都区工作,在办完丧事后到窗口咨询“身后一件事”办理业务。“平时工作忙,老人走后本以为手续会很复杂,没想到来一次就全办好了。”此前家属还担心办理流程繁琐,实际体验却远超预期。窗口工作人员热情接待,不仅详细讲解了丧葬补助的申请程序、要求等内容,还耐心指导填写表格,并协助复印身份证、社保卡等所需资料。高效便捷的服务让王先生感叹:“这可帮我在繁忙工作中解决了后顾之忧,真是为百姓办实事!”
如今,在一系列长效机制保障下,曲沃县丧俗改革成效显著,不仅简化了殡葬流程、减轻了群众负担,更让文明、节俭、绿色的殡葬新风尚成为社会共识,为基层治理与社会文明进步注入了持久动力。(记者 杨洲芬)